发表时间:2024[民113]

热门文章
哪一种运动才能真正对抗肌少症?
发表时间:2021-02-13

Photo by Sriyoga....

想做斜杠青年,先拿回人生选择权
发表时间:2018-06-22

自从《纽约时报》专栏作家玛希....

一部写坏的共产党日记,却成为经典「劳工三部曲」之一

发表时间:2024-10-29 点阅:90
Responsive image


Photo by Koshu Kunii on Unsplash
 


出版将近90年后,史坦贝克的「劳工三部曲」第一部《背水一战》(In Dubious Battle)终于迎来华语圈第一个中译本。不过读完小说,眼尖的读者或许会有点好奇,明明这是一场共产党组织动员下的罢工故事,怎么书介文案里,对「共产党」三字几乎只字未提?其实背后是有原因的,而且「共产党」元素还差点让出版社毁约不出版呢!究竟是怎么一回事,且让我娓娓道来。
 


贫困的年代,工会蓬勃发展的年代


先从时代背景开始说起。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崩盘,为10年的经济大萧条揭开了序幕。经济大萧条重创劳工生计,失业率一度高达将近25%,工作条件更是竭尽压榨与剥削之能事。劳工被逼得快活不下去,随机爆发的小规模罢工时有所闻。以加州为例,1930-1932年间就有超过40起农场工人罢工。只不过,这些随机起义、毫无章法策略的罢工多半在政府与资方夹击下,失败收场。

转机出现在1933年,罗斯福总统推动新政,《国家工业复苏法案》(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)保障了劳工组织起来、集体协商的权利。工会动员群众罢工,对资方施压的力道也大幅提升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个时期,工会性质也从原本的「职业工会」(以从事特定类型工作或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工,组成的工会),改变成「产业工会」(由同一地区内从事同一产业工作的工人,和同一工厂内不论工作职种的工人,组织而成)。这下子,为数庞大的非技术性工人也被涵盖在内,像是生产线工人。这类产业工会通常态度也较为激进,事实上很多都是由共产党、社会主义者或无政府主义者所领导,将老板视为阶级敌人。
 


共产党的好机会


美国共产党是在1919年成立的。1930年代,入党和退党流动频繁,但党员人数大约维持在5万人上下。

1930年代的经济困境,自然被共产党视为大显身手的好机会。1932年底开始,共产党透过「罐头工人与农工工会」(Cannery and Agricultural Workers’ Industrial Union),为加州农场工人提供经验丰富的罢工领袖,他们知道怎么带风向、找资源,操作民气,提高达成劳工诉求的胜率。

共产党涉入的其中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,便是1933年10月的圣华金谷(San Joaquin Valley)采棉工人大罢工。它后来成为史坦贝克《背水一战》重要灵感来源。

此罢工行动起因于低薪问题,有横跨6个郡、高达1万2千名采棉工人响应罢工,长达24天。棉田主人不但拒绝让步,还持枪强逼拒绝工作的工人离开工寮,更对和平游行抗议的工人开枪,造成2死7伤的惨剧。后来在地方政府介入调停后,劳资双方各退一步,以工人获得微幅加薪,才终于为罢工行动划上句点。
 

当史坦贝克遇上共产党


史坦贝克有好几个好朋友都是「罐头工人与农工工会」的支持者,也经常协助其他组织工人和发起罢工的行动募集资源。因缘际会之下,史坦贝克认识了许多第一线的罢工策动者和参与者,因而得以近距离观察到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说话方式。有段时间,甚至有些年轻的共产党信徒会定期跑去史坦贝克家里吃饭聊天,接受他的接济。他们总是好饿好饿,眼里总是散发出宣教般的光芒。史坦贝克不是共产党信徒,但他听着、收在脑子里,写进了《背水一战》里。

最关键的灵感来源,则是一位化名为赛基尔.麦克基迪(Cicil McKiddy)的24岁的年轻共产党员。他曾经参与圣华金谷棉田罢工事件,1933年底时正躲在史坦贝克住家附近避风头。他在棉田罢工期间加入罐头工人与农工工会阵营,负责打字、打杂和在各工寮间跑腿传话,第一手观察到罢工领袖派特.钱博斯(Pat Chambers)如何策动、思考和行动。史坦贝克如获至宝,便出钱请他说出自己的故事。

史坦贝克便是以麦克基迪对罢工领袖钱博斯的描述,发展出《背水一战》的故事主轴和主角麦克。也因此,史坦贝克给小说的最初设定是「共产党劳工组织者的日记」,称之为《一名共产党员的短暂一生》。
 

不太符合共产党,却有够激励人心


史坦贝克的出版社老板科维奇(Pat Covici)连书稿都没看,就跟史坦贝克签约答应出版这本书。可是,好巧不巧,当史坦贝克把稿子寄去出版社时,科维奇正好出差中,书稿落到一个名叫哈利.布洛赫(Harry Bloch)的编辑手里。这人自认是马克思主义的专家,他读完书稿,认定史坦贝克对于共产党的组织运作根本一窍不通。于是写了洋洋洒洒三大张拒绝信,把这本书批得体无完肤,还直接跟史坦贝克解约。

史坦贝克接到信大傻眼,以为是科维奇授意的决定,差点扭头跟别家出版社签约去了。幸好科维奇回来赶快澄清误会,还把布洛赫开除,才终于安抚了史坦贝克,保住出版《背水一战》的权利。

不过科维奇内心还是有点不安:「会不会布洛赫其实是对的呢?会不会史坦贝克对共产党的描述真的有误呢?」于是他又偷偷将书稿送给《纽约时报》书评家约翰.钱柏林(John Chamberlain),这位耶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、左派份子再次委婉地认证:欸……共产党好像不是这样组织群众的耶。可是,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这个「可是」──有没有把共产党写对,根本不是这本书的重点,它「充满戏剧性而且有够激动人心!」

至于史坦贝克为何没把共产党写对,可能有几个原因。他从来就不是共产党的信徒,未必有深入了解或涉入共产党组织工作。而他取材的对象,也未必完全服膺共产党思想,听从党的指挥,他们只是务实的群众运动领袖,撷取共产党的动员技巧来达到诉求。以前文提到的罢工领袖派特.钱博斯来说,他就曾表示,共产党意识形态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,而党给的动员操作手册根本只是「一堆屁话」。
 
所以,既然这本书本质上更贴近群众运动,书籍介绍文字就不把共产党三字摆出来混淆读者们的视听啦。

美国60年代的民权斗士马丁.路德.金恩博士曾说:「公民抗争的机制,是由人类的所有缺点和优点建构而成的。」史坦贝克当年的群众运动或许已经事过境迁,然而,背水一战》事里,那些因人性而产生的冲突,以及由人性优缺点建构成的群众行为,却是古今共通的,仍旧值得今日读者一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