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

点阅:1

作者:余英时作

出版年:2022

出版社: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

出版地:台北市

集丛名:知识丛书:1119

格式:EPUB 流式,PDF,JPG

ISBN:9786263356078

EISBN:9786263355989 EPUB; 9786263356146 PDF

分类:哲学  

附注:全新编辑校对

特别独家收入:余英时接受第一届唐奖汉学奖 受奖致词、接受唐奖演讲全文──中国史研究的自我反思
〈接受克鲁格奖讲词〉/〈接受唐奖汉学奖讲词〉,最重要的余英时学思历程自述
 
「知识人」(intellectual)是十八世纪之后才在西方出现的概念,
中国则自先秦时代便有「士」的阶层,并形成一个延续不断的传统。
从士转变为知识人,代表「士」文化的断裂,
也象征华人价值体系的巨大转变。
 
中央研究院院士、美国哲学会会士、克鲁格奖、唐奖汉学奖得主
──余英时,重要人文思想研究之作,全新编辑校对,绝版经典再现
爬梳中国知识人与价值体系之间交相形塑、影响的绵密关系。
 
本书收入余英时先生在1980年代之后研究的菁华,论述知识人在中国的历史渊源、意义等面向,及其流变对价值意识的影响。但本书意旨并不侷限在「过去」与「中国」;作者观照中、西知识人在追寻真理上的差异,探讨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为何有其独特性(中国知识人求「内向超越」,西方则是「外在超越」)。在西方人文研究重新检视「现代以后」(post-modern)价值转向的今日,本书对于了解华人安身立命的价值观亦有偌大助益。
 
书中旁征博引,厘清许多过去读者可能不甚了了的见解。拿科举制度来说,汉朝的按地区人口多寡设定各郡县举荐名额,因而有几分「代议制度」的味道;宋人欧阳修、司马光在「选贤唯才」(近似「全国联招」)或是「逐路取人」(各地方有基本名额的保障)上,立场相左,是因为出身地域不同(欧阳为文化荟萃、中举人数较多的江南,司马则为风华不再的江北)。而汉朝董仲舒建请武帝「罢黜百家」,其实儒家也在罢黜之列,因为他要独尊的是诸子百家均奉为圣典的「五经」(诗、书、礼、易、春秋),而非以「五经」为不二规臬的「儒术」。(见第八篇,〈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〉)
又如,共产党深知「士可杀,不可辱」的价值观深植于读书人心中,因此文革期间对于文人「只辱不杀」,目的就是要让他们生不如死(而且自杀会祸延家人,行不得)。而几十年来极力摧毁传统知识人价值体系的后果,就是今日中国大陆学术剽窃、「黑心」商业屡见不鲜,被举发时只叹运气好而不觉羞愧。(参见第五篇,〈价值荒原上的儒家幽灵〉)
余英时先生更精辟指出,价值意识一方面渊源于传统,一方面植根于生活的实践,不是少数人可以凭空创造而强加于整个社会的。只要社会本身有其相对的独立性──相对于国家(state)的权力而言,价值观念的变迁也自然会找到自己的轨迹。此一见解,着实为百年未定的中西文化论辩辟出一条中道。

余英时(1930-2021)
安徽潜山人,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,师从钱穆先生、杨联升先生。曾任密西根大学、哈佛大学、耶鲁大学教授、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等。1974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,2001年自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荣退,2004年入选美国哲学会会士。曾获日本关西大学等多所大学名誉博士,2006年获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、2014年荣获首届唐奖汉学奖。著作有中英文数十种,包括《历史与思想》、《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》、《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》、《会友集》、《朱熹的历史世界》、《论天人之际》、《余英时回忆录》、《人文与民主》、《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》、《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》等。著作等身,作育英才无数。

  • 自序
  • 第一篇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
  • 第二篇 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
  • 第三篇 新春谈心
  • 第四篇 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
  • 第五篇 价值荒原上的儒家幽灵
  • 第六篇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
  • 第七篇 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
  • 第八篇 士的传统及其断裂
  • 第九篇 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
  • 第十篇 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
  • 第十一篇 接受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讲词
  • 第十二篇 第一届唐奖汉学奖 受奖致词
  • 第十三篇 中国史研究的自我反思